第三临床医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研究生工作 | 学生工作 | 关工委 | 荣誉表彰 | 下载专区 
热点文章
研究生导师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生工作>>研究生导师简介>>正文
第三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2024-03-21 16:00  

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

博导:何伟1,黄宏兴2,王斌3,陈雷雷4,魏秋实5,万雷6

何伟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教授(二级),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

研究方向:股骨头坏死临床与基础研究。

工作情况:1985年至2020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担任大骨科主任、副院长等;2020214日至今担任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首席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髋关节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带头人。

学习经历:19789-19836月就读于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9-19886月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获硕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骨坏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骨循环硏究会(ARCO)中国区副主席、全国股骨头坏死保髋联盟理事长、中国中医药促进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与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保髋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保髋工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循环与骨坏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黄宏兴2,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博士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

研究方向:1.中医药防治骨伤疾病;2.骨质疏松症。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研究所所长、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骨伤科学骨质疏松方向和广东省首批中医名科“骨质疏松科”学术、学科带头人,黄宏兴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政协第十五届广州市荔湾区委员会委员。

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40年,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科疾病,特别是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主持或参与制定诊疗指南3个、专家共识8个、团体标准1个、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1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等22项(其中主持国自然4项)、参与4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20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1项、三等奖2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授权专利19件。获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频道“医德风范--2020卓越成就”荣誉称号、中国药学发展奖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第三届杰出青年学者奖和第六届学科成就奖、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杰出贡献奖”和“创新团队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第二届羊城好医生、 首届“我最喜爱的岭南大医生”、医联媒体“优秀科普先锋”奖等荣誉称号。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15名、硕士研究生33名、师带徒人6人。

学习经历:1980.09-1985.07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03-2006.06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出师,师承名中医刘庆思教授;2008.09-2011.06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学科组组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肌肉与骨骼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基础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防治发展共同体副主席;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中医学组组长;广东省社区卫生学会中医药与适宜技术分会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骨科管理分会副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广东省保健协会首席保健专家;广东省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家、科技评审专家、药品注册审评专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专家、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医院等级评审专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副主编;《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等。


王斌3,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博导。

研究方向:中医药干预骨髓基质细胞促进组织修复。

工作情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正骨科副主任。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专注于:足踝创伤骨折、足踝创伤后遗症、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足踝畸形;四肢骨折脱位、骨盆及髋臼骨折、陈旧性骨折、骨折迟缓愈合/不愈合、急慢性骨髓炎等。

主持在研及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完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10余项,累计发表及参与发表SCI学术论文7篇,国内期刊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骨伤科专著4部。培养硕士研究9人,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13人。

学习经历: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3月至9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第10届卫生部全国创伤骨科进修班学习;2012AO创伤骨科高级研修班学习结业,曾入选2012年度AO创伤骨科讲师团;2021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高级研修班结业。

学术兼职:广东省医师协会足踝专业组学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专家,《中医药临床》杂志编委。


陈雷雷4,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博导。

研究方向:股骨头坏死基础与临床研究。从股骨头坏死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表观遗传学、微观影像学、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对股骨头坏死病因、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影像学特征、“围塌陷期”及中医药治疗进行深入研究。本人所参与的股骨头坏死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工作情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科副主任。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师从我国著名股骨头坏死专家何伟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10年。

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参译临床专著2部,参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共9项,获资助经费300余万,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1项,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1人,协助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人。

学习经历:201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University hospital of Western OntarioStanford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骨坏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分子诊断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科技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成员,广东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医药成果转化应用分会理事,中国微循环学会骨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


魏秋实5,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南部战区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后,副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博导。

研究方向:专注于股骨头坏死、膝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骨与关节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尤其在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上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研究基础。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中心副主任,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首批青年中医药求真学者。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10余项。副主编《中医学与周易》1部,参编《成人髋关节外科学之保髋手术学》、《髋关节外科学》、《ASMBR代谢性骨病与骨矿盐代谢障碍学》、《儿童与青少年髋关节学》译著4部。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23篇,影响因子累计107.238,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492。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培养硕士研究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6人。

学习经历: 2001-2009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9-2012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2012-2015年在南部战区总医院取得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经历。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分会骨坏死骨缺损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科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正骨》青年编委。


万雷6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博导。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等退行性疾病。

工作经历:自20067月毕业至今一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中医师、副主任中医师、主任中医师。20232月入院中组部第23批博士服务团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任党委委员,副院长(援疆)。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骨质疏松及其骨折,运动损伤、颈肩腰腿痛,风湿性和痛风性关节炎等,其中骨质疏松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主要从脾肾-肌骨-线粒体着眼,围绕细胞信号通路、线粒体Bcl2基因和LncRNA-miRNA-mRNA及成血管-成骨耦联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机制开展科学研究。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羊城青年好医生,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第二批名中医师承项目继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和青年英才培养对象,中医(全科)住院医师规培师承导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广东省中医药局和广东省教育厅课题各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论文5篇,获批专利5项,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2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并获第八届中国药学发展奖骨质疏松医药研究(HOMA)奖杰出青年学者奖。已招收硕士7人,协助指导博硕士研究生20人。

学习经历:19989月~20037月就读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9月~20067月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89月~20117月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20124月~2012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学习;20157月在台湾嘉义基督教医院交流学习。

学术兼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防治发展共同体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学科组秘书,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骨质疏松性骨折加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管理分会科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学分会中医学组秘书,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库成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专家等。


硕导:黄宏兴1,邵敏2,陈雷雷3,魏秋实4,程英雄5

陈群群6,何敏聪7,李子祺8


黄宏兴1,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硕士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

研究方向:1.中医药防治骨伤疾病;2.骨质疏松症。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研究所所长、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骨伤科学骨质疏松方向和广东省首批中医名科“骨质疏松科”学术、学科带头人,黄宏兴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政协第十五届广州市荔湾区委员会委员。

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40年,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科疾病,特别是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主持或参与制定诊疗指南3个、专家共识8个、团体标准1个、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1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等22项(其中主持国自然4项)、参与4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20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1项、三等奖2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授权专利19件。获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频道“医德风范--2020卓越成就”荣誉称号、中国药学发展奖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第三届杰出青年学者奖和第六届学科成就奖、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杰出贡献奖”和“创新团队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第二届羊城好医生、 首届“我最喜爱的岭南大医生”、医联媒体“优秀科普先锋”奖等荣誉称号。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15名、硕士研究生33名、师带徒人6人。

学习经历:1980.09-1985.07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03-2006.06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出师,师承名中医刘庆思教授;2008.09-2011.06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学科组组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肌肉与骨骼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基础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防治发展共同体副主席;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中医学组组长;广东省社区卫生学会中医药与适宜技术分会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骨科管理分会副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广东省保健协会首席保健专家;广东省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家、科技评审专家、药品注册审评专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专家、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医院等级评审专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副主编;《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等。


邵敏2,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硕导。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骨关节病及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一直从事骨关节病及骨质疏松症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及临床经验,在骨关节病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在中医经典经方防治骨伤科疾病方面也有较深入研究。

工作情况:1995.7-1996.8: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江西省余江县人民医院住院医师;2001.7至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附属骨伤科医院),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骨科主任。

学习经历:1990.9-1995.6: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1996.9-2001.6: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第一批博士研究生。

学术兼职: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第一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四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骨伤科手术学》副主编。《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肿瘤与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基础研究专委会常委,国医学救援协会运动伤害分会关节运动伤害学组常委,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中药管理分会常委,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骨科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等。


陈雷雷3,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硕导。

研究方向:股骨头坏死基础与临床研究。从股骨头坏死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表观遗传学、微观影像学、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对股骨头坏死病因、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影像学特征、“围塌陷期”及中医药治疗进行深入研究。本人所参与的股骨头坏死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工作情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科副主任。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师从我国著名股骨头坏死专家何伟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10年。

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参译临床专著2部,参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共9项,获资助经费300余万,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1项,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1人,协助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人。

学习经历:201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University hospital of Western OntarioStanford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骨坏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分子诊断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科技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成员,广东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医药成果转化应用分会理事,中国微循环学会骨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


魏秋实4,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南部战区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后,副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硕导。

研究方向:专注于股骨头坏死、膝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骨与关节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尤其在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上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研究基础。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中心副主任,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首批青年中医药求真学者。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10余项。副主编《中医学与周易》1部,参编《成人髋关节外科学之保髋手术学》、《髋关节外科学》、《ASMBR代谢性骨病与骨矿盐代谢障碍学》、《儿童与青少年髋关节学》译著4部。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23篇,影响因子累计107.238,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492。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培养硕士研究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6人。

学习经历: 2001-2009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9-2012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2012-2015年在南部战区总医院取得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经历。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分会骨坏死骨缺损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科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正骨》青年编委。


程英雄5,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硕导。

研究方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

工作情况:从事骨伤科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始终贯穿骨伤科的先进理念,严格掌握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适应症,积极掌握和应用国内外骨科新技术,并强调生物学固定在骨科创伤中的应用,重视循证医学的观点和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并将其作为临床治疗决策的指导思想,引入围手术期康复理念,在运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有较深入的认识。

学习经历:2002年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获中医骨伤科学士学位,2005年、2010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分别获中医骨伤科硕士学位、博士学位,2014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进修学习,201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院创伤骨科大师班学习,2019-2021于江苏南京参加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班学习,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云南省中医院跟随名师学习流派传承特色技术。

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广州中医药大学创新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 ,发表及参与发国内期刊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骨伤科专著2部。

学术兼职: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石氏伤科特色技术传承人、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特色技术传承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骨干教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


陈群群6,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髋膝关节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临床工作:广东省第六届“羊城青年好医生”,广东省第六批柔性援藏医疗人才。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中心工作。临床上擅长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骨髓水肿综合征、髋臼股骨撞击综合症及其它髋部病变的治疗;膝关节炎、膝关节内及关节外畸形的保膝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友病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夏科氏关节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尤其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髋膝关节病的保髋、保膝治疗(手术和非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中医药调护、快速功能康复、术后疼痛及术后感染的诊治。

学习情况:硕士、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师从全国著名髋关节病专家何伟教授;20172019年先后在中国台北三军总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研修学习。

先后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各1,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 3篇,参编参译著作3部。

学术兼职: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会临床学组组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肿瘤与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委员会骨关节外科分会委员。


何敏聪7,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股骨头坏死、骨关节退行性变、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临床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积极着力于股骨头坏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骨质疏松以及骨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股骨头坏死的研究方面,协助开展并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究(81473697),通过探索股骨头坏死的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发表SCI论文2篇(IF7.42,中科院二区;IF6.36,中科院三区),并协助该课题顺利结题;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方面,发表临床研究类SCI1篇、科技核心论文1篇(IF2.56,中科院四区,Q2),对多孔钽棒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结局做了中长期的随访;在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骨质疏松方面作作出了较深入的探索,成果分别以共同第一作者以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IF7.42,中科院二区,Q1IF7.31,中科院二区,Q2),对淫羊藿苷及白鲜碱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做了较深入的探索,拥有较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能独立开展股骨头坏死及骨质疏松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临床研究。

目前在研主持国家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同时主持市厅级课题1项,总科研经费29万。同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

学习情况:2016.09-2019.07,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骨伤科学, 取得博士研究生学位;2017.12-2018.12,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物医学工程国家公派留学访学;2013.09-2016.07,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骨伤科学, 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2008.09-2013.07,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骨伤方向), 取得学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研究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委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肿瘤与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委员会骨质疏松管理委员会委员。

李子祺8男,主治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型硕导。

研究方向:儿童与成人关节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工作情况:临床擅长儿童与成人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以及其他髋关节疾病的保髋治疗。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中文核心论文3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临床研究重点关注儿童与青少年股骨头坏死的自然转归与干预方法,围绕此话题先后于Th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Journal of Hip Preservation Surgery,《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等国内外专业骨科期刊发表5篇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重点关注糖基化修饰对股骨头坏死发生与修复的影响,围绕此主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依托以上课题,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名。

学习经历: 2007-2014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攻读中医学七年制,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20年至今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硕士、博士期间师从我国著名股骨头坏死保髋专家何伟教授。

社会兼职:SICOT中国区小儿骨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学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

博导: 邵敏1,梁祖建2,李颖3

邵敏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博导。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骨关节病及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一直从事骨关节病及骨质疏松症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及临床经验,在骨关节病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在中医经典经方防治骨伤科疾病方面也有较深入研究。

工作情况:1995.7-1996.8: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江西省余江县人民医院住院医师;2001.7至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附属骨伤科医院),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骨科主任。

学习经历:1990.9-1995.6: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1996.9-2001.6: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第一批博士研究生。

学术兼职: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第一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四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骨伤科手术学》副主编。《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肿瘤与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基础研究专委会常委,国医学救援协会运动伤害分会关节运动伤害学组常委,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中药管理分会常委,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骨科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等。

梁祖建2,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博导。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病、风湿骨病及中药作用机理研究。目前主要立足骨发育生物学与骨生物力学进行骨衰老的相关研究。一直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基本技能,在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代谢疾病、风湿骨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对肢体矫形及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工作情况:1992.7-2003.6:河南省军区、武警河南总队住院医师;2006.7至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附属骨伤科医院),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骨科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五科(骨质疏松科、风湿骨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习经历:1992.9-1997.6: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2003.9-2006.6: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2009.9-2012.6: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

学术兼职:广东省第二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第一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筋伤学》编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肌肉骨骼疾病学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主编或参编专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

李颖3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主任中医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羊城好医生,佛山市创新领军人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以及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研究。

工作情况:从事骨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具有深厚的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颈肩腰腿痛病、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椎体骨及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治疗,熟练掌握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退行性疾病的传统手术,尤其擅长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和骨质疏松手术治疗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珠江新星”项目以及广州市市校(院)联合资助(高水平大学)基础研究项目等14项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并获中国药学发展奖骨质疏松医药研究(HOMA)奖“杰出青年学者奖”。

学习经历:19989月至2003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20049月至2009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20097月至20117月广州医科大学博士后。

主要社会兼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学科副组长、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脊柱外科管理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等。


硕导:何伟1,张庆文2,梁祖建3,魏合伟4,原超5,李钊6,张志海7,柴生颋8,万雷9,李颖10,黄旭东11,易志勇12,李文超13


何伟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教授(二级),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导,博士后合作导师。

研究方向:股骨头坏死临床与基础研究。

工作情况:1985年至2020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担任大骨科主任、副院长等; 2020214日至今担任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首席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髋关节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带头人。

学习经历:19789-19836月就读于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9-19886月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获硕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骨坏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骨循环硏究会(ARCO)中国区副主席、全国股骨头坏死保髋联盟理事长、中国中医药促进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与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保髋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保髋工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循环与骨坏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张庆文2,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股骨头坏死、退行性骨关节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血栓并发症中西医结合防治”。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中心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髋关节疾病研究所副主任。毕业后一直从事以髋、膝关节为主的关节疾病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以髋、膝关节为主的各种关节疾病和损伤,如股骨头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髋膝关节感染、类风湿及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膝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运动损伤等。熟练开展人工关节置换及翻修手术,微创关节镜手术,保留自身髋、膝关节的重建矫形手术等关节骨科各类高难度手术。

历年来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省、部、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4项。发表SCI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3部,获专利8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人。

学习经历:1993年本科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2006年获硕士学位。曾先后赴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美国纽约以色列医院、美国费城骨科医学院、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圣安德鲁战争纪念医院等地进修、培训学习。

学术兼职: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骨坏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健康管理学会骨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医药成果转化分会副会长。


梁祖建3,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病和风湿骨病及中药作用机理研究。目前主要立足骨发育生物学与骨生物力学进行骨衰老的相关研究。一直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基本技能,在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代谢疾病、风湿骨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对肢体矫形及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工作情况:1992.7-2003.6:河南省军区、武警河南总队住院医师;2006.7至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附属骨伤科医院),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骨科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五科(骨质疏松科、风湿骨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习经历:1992.9-1997.6: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2003.9-2006.6: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2009.9-2012.6: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

学术兼职:广东省第二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第一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筋伤学》编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肌肉骨骼疾病学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主编或参编专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

魏合伟4,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运动医学、骨质疏松。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从事骨伤科医教研工作20余年。

学习经历:199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上肢青委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培训中心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学分会中医学组委员等。


原超5,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脊柱退变性疾病。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脊柱科主任。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脊柱病科负责人。从事骨伤科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24年,具有深厚的中医骨伤科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运用中医药防治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尤其在中医药防治脊柱退行性疾病方面的显著疗效深得病人信赖。

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主持省局级课题多项。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

学习经历:1993年本科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2002年获得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2003年到上海长海医院进修学习。

学术兼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脊柱疼痛与内镜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地区微创脊柱外科质量控制中心专家成员。第五届“羊城好医生”称号。


李钊6,男,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学士学历,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博士学位,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退行性骨关节病。

工作情况,从事骨伤科医教研工作二十九年,对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折、脱位、颈肩、腰背痛等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等疾病。 近年来致力于关节软骨下骨微骨折与关节炎的关系中医药治疗研究。

学习经历,1987-91992-6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习。2002-92005-6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2008-92011-6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

学术兼职:广东省药品招标评标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肿瘤与骨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张志海7,男,医学博士,本科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骨与关节损伤、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症。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务部主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全国名老中医刘庆思教授。本人从事骨科临床及科研工作20余年,对各种骨折、脱位、筋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将传统中医疗法与手术相结合治疗各种疾病。并于2004年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进修半年,以创伤,尤其是关节损伤为主。

主持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既往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已毕业6名,在读3名,其中7名为专业型研究生,2名为科研型研究生。

学习经历:

 1991.9-1994.6,湖南中医药大学,骨伤科专业,大专;

1999.9-2002.6,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专升本,医学学士;

2005.9-2008.6,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专业,医学硕士,导师黄宏兴教授;

2009.3-2012.6,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专业,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医学博士,师承全国名老中医刘庆思教授。

学术兼职: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中医骨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副主任委员。


柴生颋8,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研究。

工作情况:2004.72009.1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工作,任主治中医师;2010.1至今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科,主任中医师,任科室副主任。

学习经历:1993.91998.6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2001.92004.6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2008.82012.6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参加中医师承学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会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中医骨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援疆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肿瘤与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委员。


万雷9,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等退行性疾病。

工作经历:自20067月毕业至今一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中医师、副主任中医师、主任中医师。20232月入院中组部第23批博士服务团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任党委委员,副院长(援疆)。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骨质疏松及其骨折,运动损伤、颈肩腰腿痛,风湿性和痛风性关节炎等,其中骨质疏松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主要从脾肾-肌骨-线粒体着眼,围绕细胞信号通路、线粒体Bcl2基因和LncRNA-miRNA-mRNA及成血管-成骨耦联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机制开展科学研究。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羊城青年好医生,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第二批名中医师承项目继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和青年英才培养对象,中医(全科)住院医师规培师承导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广东省中医药局和广东省教育厅课题各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论文5篇,获批专利5项,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2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并获第八届中国药学发展奖骨质疏松医药研究(HOMA)奖杰出青年学者奖。已招收硕士7人,协助指导博硕士研究生20人。

学习经历:19989月~20037月就读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9月~20067月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89月~20117月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20124月~2012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学习;20157月在台湾嘉义基督教医院交流学习。

学术兼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防治发展共同体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学科组秘书,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骨质疏松性骨折加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管理分会科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学分会中医学组秘书,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库成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专家等。


李颖10,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主任中医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羊城好医生,佛山市创新领军人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以及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研究。

工作情况:从事骨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具有深厚的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颈肩腰腿痛病、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椎体骨及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治疗,熟练掌握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退行性疾病的传统手术,尤其擅长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和骨质疏松手术治疗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珠江新星”项目以及广州市市校(院)联合资助(高水平大学)基础研究项目等14项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并获中国药学发展奖骨质疏松医药研究(HOMA)奖“杰出青年学者奖”。

学习经历:19989月至2003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20049月至2009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20097月至20117月广州医科大学博士后。

主要社会兼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学科副组长、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脊柱外科管理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等。


黄旭东11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关节外伤性及退行性筋伤。

工作情况:自20127月毕业至今一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工作。作为科室带组组长,擅长带领下级医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诊治关节外伤性及退行性筋伤,临床上擅长运动关节镜微创治疗肩、膝、踝等关节损伤。其中重点围绕筋伤的外治法、经筋辨证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主要围绕药膏外敷,手法外治对膝骨关节炎以及关节运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开展研究。第八届羊城青年好医生。

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重大疾病攻关项目-膝骨关节病的中西医联合治疗研究。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1篇,作为副主编出版专著1部。

学习经历:

2001.92006.7,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学士

2006.92009.7,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硕士

2009.92012.7,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博士

2010.102011.4,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学习

学术兼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易志勇12,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膝关节病、运动医学的研究。

临床工作:广东省第八届“羊城青年好医生”。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中心运动医学科工作。自20107月毕业至今一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中医师、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3年,临床上擅长诊治肩袖损伤、肩关节习惯性脱位、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跟腱末端病、膝关节病等,尤其擅长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运动损伤。

学习经历:

2002.92007.7,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学士

2007.92010.7,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硕士

2019.92020.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进修学习。

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1,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退行性骨关节病)1项,参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与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3,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批专利1项,参与编写专著2部。

学术兼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专委会委员等。

李文超13,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退变性脊柱疾病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脊柱科副主任。从事骨伤科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25年,具有深厚的中医骨伤科理论基础,对脊柱骨折、退变、畸形、肿瘤等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椎管狭窄等退变性脊柱病的内镜微创治疗,疗效显著深得病人信赖。

在中医药防治脊柱退行性疾病方面的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主持省、局级课题多项。主编专著1部,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 项。

学习经历:199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南部战区广州总医院进修脊柱外科,2013年在上海长征医院进修脊柱外科。

学术兼职:中国中西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广东中医管理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市抗癌协会脊柱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颈椎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国中西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

博导:张新建1,梁俊清2

张新建1,男,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临床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麻醉学)专业型博导。

研究方向:麻醉基础与临床。

工作情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硕士师从珠江医院徐世元教授从事肌松药的临床应用研究;博士师从南方医院古妙宁教授从事全身麻醉的听觉神经电生理机制研究;博士后师从济南军区总医院张元信教授从事全麻机制研究。2014年参加南苏丹维和获联合国和平勋章2021年被评选为第七届羊城好医生。擅长胸心血管外科学、老年骨科手术的麻醉。

目前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以及麻醉学方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承担科研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23篇,实用新型专利6项。2006年南方医科大学南粤优秀研究生2010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第一作者),2022年编纂科普著作《我是麻醉医生》。

学习经历:1994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毕业; 2002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2006第一军医大学麻醉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2009南方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16济南军区总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出站。

学术兼职:《中华麻醉学杂志》科普工作组副组长;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麻醉与舒适化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会常委;广东省精准医学会麻醉分会常委;广东省血液保护学会常委。


梁俊青2,男,首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博导。

研究方向:乳腺肿瘤及实体肿瘤生物免疫细胞治疗、中医药抗肿瘤策略及其机制的研究。

工作情况:主要从事乳腺疾病诊治、乳腺肿瘤手术治疗,在自治区率先开展3D乳腔镜下乳腺良、恶性的手术治疗,启用人工智能系统决策免费为患者制定国家顶级专家规范化诊疗方案。同时擅长肿瘤免疫细胞和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与临床应用:NKT细胞联合对肿瘤放化疗的临床研究;肿瘤分子靶向药物-NK细胞免疫联合治疗新模式的应用及临床转化研究。此外,也致力于中医药抗肿瘤策略及其机制的研究,如万寿菊、叶黄素和槐耳颗粒抗乳腺癌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主持参与国自然课题3项,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课题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内蒙古卫健委课题2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项目2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重大项目2项,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改项目1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相关论文15篇,参加学术会议讨论论文10篇,论著2篇,主持翻译乳房再造书籍1本。先后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科学技术三等奖、创新创业创优标兵、青年科技奖、草原英才、草原健康卫士、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层次、草原英才工程创业团队、青年五四奖章、青年创新人才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奖项16项。

学习经历:2005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1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获得外科学专业硕士学位;2014在首都医科大学获得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甲状腺乳腺肿瘤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乳腺学组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分会委员、中国血液预警联盟内蒙古自治区分联盟常务副主任委员、内蒙古抗癌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内蒙古细胞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癌症预防与康复协会理事、内蒙古细胞生物学会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蒙古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内蒙古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数字转化医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医院协会医学博士管理副主任委员、内蒙古乳腺疾病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内蒙古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青联委员会常委、内蒙古医科大学青联常委、内蒙古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型

硕导:陈冠林1


陈冠林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员。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导(学术型)。

研究方向: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及消化道疾病研究。

学习经历: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专业本科毕业,并于该校获医学硕士、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任中国药理学会会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等。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

硕导:刘峰1


刘峰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导(专业型)。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要从事内分泌专业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并对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痛风、高脂血症、肥胖、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具有丰富经验。师承多位经方名师,长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一直从事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慢病管理研究,主持科研课题8项,其中重大课题1项,获广州市科技成果1项,开发慢病管理系统1套,参编医学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学习经历:2005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英语班),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专业,获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分会,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肥胖与体重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创面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甲状腺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伤口管理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甲状腺疾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糖尿病学管理分会糖尿病并发症精准管理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慢病与医养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中医药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

中医内科学,专业型

博导:孙志佳1,林兴栋2

孙志佳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博导。

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呼吸和危重症的中西医诊治。

工作情况: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和危重病症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感染性肺疾病和呼吸重症,主持和主要参与各级课题20余项,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省级及校级科研进步奖4项,2018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并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19年获得第五届羊城好医生称号,是省级教学团队广东省中医全科医学(内科)教学团队负责人。

学习经历:1988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94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得中医内科学呼吸专业硕士学位;20027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林兴栋2,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博导。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温病学、中医热病(岭南温病、病毒性疾病和温病湿热证)及脑病(脑血管病、神经感染免疫性疾病和神经变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

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7余年,熟练运用祖国医学经典理论知识对热病、脑病疑难病证进行辨证施治,对神经内科急症,疑难症及危重症的处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中风(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失眠、帕金森氏病、、痴呆、脑炎(多发性硬化)、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和中医药治疗疑难发热病。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次荣获 “优秀临床带教老师”, “实践教学优秀带教老师”;“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 “临床和课堂教学观摩二、三等奖”等奖励。曾主讲多班种《温病学》《神经病学》课程,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二项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项。参加“十五”“ 十一五”国家科技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项目“著名温病学家刘仕昌教授学术思想整理总结”及名老中医彭胜权、林培政教授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岭南常见病毒性疾病湿热特征及证治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长时程增强效应升降散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的机制研究”。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生物致病因子致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分子免疫学特征”,广东省基础与应用研究基金委员会项目“从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及免疫炎症机制探索温病湿热证“湿”“热”实质”,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蒿芩清胆汤对冠状病毒所致温病湿热证小鼠免疫机制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阿尔茨海默病虚损瘀毒证的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主持和参与各级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著作11部。共招收培养全日制研究生25名,已毕业18人。

学习经历:自199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中医热病(岭南温病、病毒性疾病和温病湿热证)及脑病(脑血管病、神经感染免疫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师承著名温病学家、名中医刘仕昌、彭胜权、林培政教授,是刘仕昌、彭胜权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核心成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期中医经典研修班指导老师,是科室创建广东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的主要骨干,国家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和临床重点专科申报和验收专家,国家科技奖、华夏医学奖评审专家。参与全国脑病专科常见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制定和修订工作。系统总结岭南病毒性脑炎的中医证治规律,长期开展岭南温病湿热证治及病毒性疾病研究。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服务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族医药协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硕导:孙志佳1,林兴栋2,唐咏3,夏裕4,钟艳花5

孙志佳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呼吸和危重症的中西医诊治。

工作情况: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和危重病症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感染性肺疾病和呼吸重症,主持和主要参与各级课题20余项,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省级及校级科研进步奖4项,2018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并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19年获得第五届羊城好医生称号,是省级教学团队广东省中医全科医学(内科)教学团队负责人。

学习经历:1988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94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得中医内科学呼吸专业硕士学位;20027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林兴栋2,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温病学、中医热病(岭南温病、病毒性疾病和温病湿热证)及脑病(脑血管病、神经感染免疫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

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7余年,熟练运用祖国医学经典理论知识对热病、脑病疑难病证进行辨证施治,对神经内科急症,疑难症及危重症的处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中风(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失眠、帕金森氏病、、痴呆、脑炎(多发性硬化)、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和中医药治疗疑难发热病。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次荣获 “优秀临床带教老师”, “实践教学优秀带教老师”;“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 “临床和课堂教学观摩二、三等奖”等奖励。曾主讲多班种《温病学》《神经病学》课程,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二项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项。参加“十五”“ 十一五”国家科技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项目“著名温病学家刘仕昌教授学术思想整理总结”及名老中医彭胜权、林培政教授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岭南常见病毒性疾病湿热特征及证治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长时程增强效应升降散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的机制研究”。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生物致病因子致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分子免疫学特征”,广东省基础与应用研究基金委员会项目“从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及免疫炎症机制探索温病湿热证“湿”“热”实质”,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蒿芩清胆汤对冠状病毒所致温病湿热证小鼠免疫机制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阿尔茨海默病虚损瘀毒证的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主持和参与各级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著作11部。共招收培养全日制研究生25名,已毕业18人。

学习经历:自199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中医热病(岭南温病、病毒性疾病和温病湿热证)及脑病(脑血管病、神经感染免疫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师承著名温病学家、名中医刘仕昌、彭胜权、林培政教授,是刘仕昌、彭胜权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核心成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期中医经典研修班指导老师,是科室创建广东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的主要骨干,国家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和临床重点专科申报和验收专家,国家科技奖、华夏医学奖评审专家。参与全国脑病专科常见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制定和修订工作。系统总结岭南病毒性脑炎的中医证治规律,长期开展岭南温病湿热证治及病毒性疾病研究。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服务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族医药协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唐咏3, 女,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是中医中药干预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的机理及临床疗效;探索中医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机制等。

工作情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学秘书。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临床医疗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等。

承担本科生《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医学适宜技术》的课堂教学工作,参与编写校本教材《中医全科医学适宜技术》,主持及参与多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曾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发表SCI 3篇。获第六届羊城青年好医生称号,2019年、202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称号,202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讲课竞赛二等奖,2021-2022年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优秀女职工”称号。

学习经历:200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学位,2020-2022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医经典高级研修班),师从孙志佳教授。

学术兼职:中医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和心血管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


夏裕4,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毕业,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硕导,2022年度“南粤好医生”。

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方向。

工作情况: 201210月完成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回院后开展冠脉造影(CAG),12月在粤北地区中医院做了第一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由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竹君教授指导完成),其后逐渐难度升级,现进入广东省地级市中医院心血管综合实力前五(2019年年总量已经达到1040例,均为独立完成),2021年总介入量980例;近2年内无需任何教授进行冠脉支架植入指导,独立完成高难度冠脉病变,如CTO、左主干、高龄危重等急诊处理和团队成员手术并发症处理;同时帮扶清远地区开展介入的医院手术指导及胸痛中心建设(现为广东省胸痛中心建设专家组的29名成员之一)。2019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已经招收7名研究生。2019年清远市卫生健康局颁发清远市中西医名医工作室(清远至今仅有6个),带徒两人。202311日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任职心内科主任。

出版专著一部《小建中汤》,主编;出版专著一部《冠心病怎么办?》,副主编;发表SCI文章2篇,核心期刊5篇,主持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1项,主持厅局级科研项目4项。

学习经历

11998.09-2003.07 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专业 本科学士 全日制;

22011.05-2015.10 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专业 在职研究生(学位未取得);

学术兼职: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双心医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心脏康复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委会预防学组专家组成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病案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医疗行业学会心血管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学会心血管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


钟艳花5,女,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毕业,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风康复与中医药防治。

工作情况:2011年进入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现任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目前发表十余篇论文,中文核心期刊2篇,SCI2篇。

学习经历:2003.9-2008.7 山西中医学院,西医结合,本科;2008.9-2011.7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生,导师:杜宝新。

学术兼职:广东省老年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省传统医学会头痛专委会委员;广东省态靶辨治专委会委员;广州市内分泌代谢专委会常委等。


中医内科学,学术型

硕导:朱根福1


朱根福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老年慢性疾病研究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科教科副科长,规培办副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主持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专项项目1项,广州市海珠区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篇;参与制定临床诊疗指南1。获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

学习经历:20117月,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

学术兼职: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青年医师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防治发展共同体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中医全科医学,专业型

硕导:宋盛青1,黄平东2,范琳燕3

宋盛青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学士,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医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及相关疾病的研究。

工作情况: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常见心血管及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对急危重病症的抢救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优秀教师提名奖等。培养硕士3人,协助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

学习经历:1987.09-1992.07在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1998.05-1998.11在广东省中医院进修心血管病学、危重病医学;2004.01-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心血管病学;2005.01-2005.04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超声心动图学。

学术兼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双心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


黄平东2,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医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医经典治疗临床常见疾病研究

工作情况: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3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理论诊治内科疾病,尤其在运用中医经典治疗临床常见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学习经历: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术兼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康复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资深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太极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范琳燕3,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全科医学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医治未病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招生办公室)部长(处长、主任)。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作近二十年,擅长运用综合手段和生活方式干预对病前状态人群、体质偏颇人群和慢病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对人体抗衰、老年人益寿养生调养有较深的认识。传承沈氏女科流派、以及黄帝内针、浮针、易罐等中医特殊传统疗法技术,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运用于优生优育的健康工程。尤其擅长运用中西医手段对失眠、胃肠功能紊乱、肥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卵巢早衰、乳腺增生等疾病进行综合干预。参与主持课题10余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1篇,出版专著3部、科普作品2部。

学习经历: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术兼职:广东省传统医学会沈氏女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卫生经济与文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医妇科学,专业型

博导:李坤寅1,马红霞2

李坤寅1,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医妇科学专业型博导、博士后合作教授。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月经病及妇科癥瘕。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

从事妇科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三十余年,擅长治疗痛经、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围绝经期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不孕等妇科疾病,尤其擅长妇科腹式手术、阴式手术、恶性肿瘤根治术等,曾应邀到美国、西班牙、台湾、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地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主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项、广东省中管局专项1项、高水平大学重点项目及建设项目各1项等,发表科研学术论文80余篇,编写论著9部,获广东省教育厅第六届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和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

学习经历:2003.03-2006.06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出师,师承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教授;2007.09-2010.06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妇幼健康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分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泰国中医研究院顾问。第三届“羊城好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柔性引进团队组长。作为“2017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支援贵阳。


马红霞2,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中医妇科学专业型博导、博士后合作教授。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生殖内分泌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医妇科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第五届人民名医、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广州121工程第二梯队人才、广州市卫生高层次重点人才、第三届羊城好医生。

从事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多年,擅长中医药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反复自然流产、痛经、子宫腺肌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曾应邀到美国、瑞典、巴塞罗那、香港、澳门等地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5项,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1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SCI论文21篇,获广东省、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2011年获首届中西医结合青年贡献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主编《中医妇科特色疗法》专著1部,参编《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和《妇产科实验动物学》等教材。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

学习经历:2001.09-2004.07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导师:欧阳惠卿教授,尤昭玲教授

学术兼职: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联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产科与辅助生殖分会副秘书长。


硕导:李坤寅1,叶敦敏2,关永格3,谭桂云4

李坤寅1,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医妇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月经病及妇科癥瘕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

从事妇科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三十余年,擅长治疗痛经、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围绝经期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不孕等妇科疾病,尤其擅长妇科腹式手术、阴式手术、恶性肿瘤根治术等,曾应邀到美国、西班牙、台湾、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地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主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项、广东省中管局专项1项、高水平大学重点项目及建设项目各1项等,发表科研学术论文80余篇,编写论著9部,获广东省教育厅第六届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和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

学习经历:2003.03-2006.06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出师,师承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教授;2007.09-2010.06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妇幼健康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分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泰国中医研究院顾问。第三届“羊城好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柔性引进团队组长。作为“2017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支援贵阳。


叶敦敏2,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妇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医药配合妇科腔镜技术防治女性生殖障碍;中医药在辅助生育技术方面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药治疗宫颈高危hpv病毒的临床研究。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二科主任。从事中医妇科专业的临床、教学工作30年,具有深厚的中医妇科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运用中医药配合妇科腔镜技术防治女性生殖障碍,辅助生育技术的中医药治疗方面有较高造诣。

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科普畅销书系列《怀得上,生得下》123册。曾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师德标兵”“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优秀社会实践带教老师”“广东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羊城好医生”“南国书香节受读者欢迎十大畅销书作者”“广东好医生优胜奖等称号。培养硕士研究生29人。

学习经历:1991年本科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19979月至19989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2009年获得中医妇科学硕士学位。

学术兼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


关永格3,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妇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女性生殖障碍及妇科杂病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二科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不孕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月经不调、痛经、围绝经期综合征、自然流产、妇科炎症等疾病,熟练掌握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重症的诊断与处理,能熟练开展妇科常见腹式手术、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擅长腹腔镜下各种不孕症相关手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等,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宫腔镜下输卵管介入再通,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宫腔镜下宫腔黏连分解术等。

主持课题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厅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创新项目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1项,校级课题3项,并作为前三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0余篇,SCI论文1篇。2015年度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四届中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二等奖。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羊城青年好医生。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

学习经历:2006.09-2011.06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硕博连读;2014-2018广东省千百十人才校级培养对象,为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传承工作室成员,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学术继承人,师从于李坤寅教授。

学术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妇幼健康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优生优育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谭桂云4,女,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临床博士,主任中医师,中医妇科学专业型硕导。广州市荔湾区名中医。

研究方向:中医妇科学不孕症方向

工作情况:1994.7参加工作,现任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医妇科学不孕症方向的科研教学、临床工作及基础研究。荔湾区非遗项目“西关助孕诊疗法”传承人。对西关助孕诊疗法治疗女性不孕症有较深的造诣,围绕女性不孕症相关病种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优化诊疗方案,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指导,注重调经助孕、孕前沃土、养胎安胎、分娩及产后调理“一条龙”服务,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对辅助生殖技术中医介入时机及方案也有深入研究。

学习经历:1989.9-1994.7:广州中医学院本科;2001.9-2005.6: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硕士;1998.3-1999.3:广东省中医院临床妇科进修; 2004.10—2005.6:广州医学院广东省全科医师培训;2005.3—2006.6:中医师承学习 师从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沈坚华主任中医师;2012.8-2015.12: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博士。

学术兼职:广州市卫生局优秀科技人才,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广州市荔湾区高层次卫生人才,广州市荔湾区工匠,广州市荔湾区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性学会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优生优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医外科学,专业型

硕导:敖雪仁1

敖雪仁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及微创手术治疗胃肠、甲状腺、乳腺疾病,如腹部脏器损伤、胃肠穿孔及肿瘤、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各类腹壁疝等,对急腹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学习经历:1993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或医学硕士学位。

学术兼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甲状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肛肠保健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国学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

针灸推拿学,专业型

硕导:曲崇正1

曲崇正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中医针灸推拿学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针灸推拿防治中医筋伤学疾病的研究。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附属骨伤科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国家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二批),广东省中医药局十三五重点专科--推拿科负责人;擅长运用传统的推拿针灸治疗脊柱及其相关疾病、四肢筋伤、神经系统疾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症。

先后主持各级科研基金4个,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4部,音像教学视频1部。。

学习经历:19949月至19996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学习,获本科学历、针灸学学士学位;20049月至20076月,参加高校教师在职教育,获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20128月至20167月,参加国家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学习,获临床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国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保健协会经络保健分会副主委;广东省保健协会针灸分会副主委;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岭南飞针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疾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获得的荣誉:获广东省团省委等授予“2013年广东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团干部标兵称号、第五届羊城好医生10余项各级荣誉称号。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术型

博导:赵可伟1


赵可伟1,男,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大学本科学历,主任技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学术带头人,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检验方向)学术型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临床检验诊断学—骨质疏松、中药外泌体与分子诊断学方向。长期致力于重大疾病快速检验诊断的临床与科研工作,聚焦在非编码RNA、中药外泌体领域,在骨质疏松和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有深入研究。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输血科/病理科主任,骨质疏松研究所实验室主任。

主编检验论著一部,参编外泌体专著一部,主持国自然、省自然和省科技等项目十余项,近年来带领科室课题组开展了关于中药外泌体与疾病的系列研究,有坚实的医学科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科研能力。目前在研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多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等论文十余篇,共培养研究生4名,目前在读博士1名,硕士5名,协助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

学习经历:1999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Bioscience reportsBioengineered等杂志审稿专家。广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微生态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实验室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洁净装备工程分会医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学组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检验技术标准化分会免疫学组员。

临床医学,学术型

硕导:赵可伟1张延伟2,张新建3


赵可伟1,男,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大学本科学历,主任技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学术带头人。临床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术型硕导。

研究方向:临床检验诊断学—骨质疏松、中药外泌体与分子诊断学方向。长期致力于重大疾病快速检验诊断的临床与科研工作,聚焦在非编码RNA、中药外泌体领域,在骨质疏松和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有深入研究。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输血科/病理科主任,骨质疏松研究所实验室主任。

主编检验论著一部,参编外泌体专著一部,主持国自然、省自然和省科技等项目十余项,近年来带领科室课题组开展了关于中药外泌体与疾病的系列研究,有坚实的医学科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科研能力。目前在研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多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等论文十余篇,共培养研究生4名,目前在读博士1名,硕士5名,协助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

学习经历:1999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Bioscience reportsBioengineered等杂志审稿专家。广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微生态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实验室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洁净装备工程分会医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学组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检验技术标准化分会免疫学组员。

 

张延伟2,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导。

研究方向:肌骨影像、肿瘤影像。

工作情况: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三附属医院从事医学影像专业30余年,擅长肌骨、肿瘤等影像诊断。

学习经历:1989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放射诊断专业,2002年广州医科大学获得影像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磁共振分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肌骨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分会神经学组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影像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卒中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新建3,男,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临床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临床医学(麻醉学)学术型硕导。

研究方向:麻醉基础与临床。

工作情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硕士师从珠江医院徐世元教授从事肌松药的临床应用研究;博士师从南方医院古妙宁教授从事全身麻醉的听觉神经电生理机制研究;博士后师从济南军区总医院张元信教授从事全麻机制研究。2014年参加南苏丹维和获联合国和平勋章2021年被评选为第七届羊城好医生。擅长胸心血管外科学、老年骨科手术的麻醉。

目前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以及麻醉学方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承担科研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23篇,实用新型专利6项。2006年南方医科大学南粤优秀研究生2010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第一作者), 2022年编纂科普著作《我是麻醉医生》。

学习经历:1994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毕业; 2002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2006第一军医大学麻醉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2009南方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16济南军区总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出站。

学术兼职:《中华麻醉学杂志》科普工作组副组长;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麻醉与舒适化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会常委;广东省精准医学会麻醉分会常委;广东省血液保护学会常委。


中药学,学术型

硕导:涂兴明1

涂兴明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主任中药师,中药学学术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药学中药鉴定方向。

工作情况: 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工作。本人对中药鉴定学中药材性状鉴定有深入研究,多次被邀请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和广州医药行业协会中药材分会做客座教授讲授中药鉴定课程,本人负责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南西院区中药房业务和中药库中药饮片入库抽检工作,目前已招收并带教五名中药鉴定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负责研究生课题和论文的指导及药学部中药鉴定知识讲授等工作。

主持省级课题两个即省科技厅科技计划课题面上项目《骨康口服液多种成分含量测定与指纹图谱研究》和面上项目《骨康口服液血清药物化学与血清指纹图谱研究》、主持省中医药局课题单方验方重点项目《十味骨康口服液臣药(肉苁蓉)含药血清调节骨质疏松症T淋巴细胞对成骨细胞的影响研究》、面上项目《骨质疏松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十味骨康口服液的防治效果研究》和面上项目《对广州地区医院中药饮片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学校创新基金面上项目《对广州地区医院使用中药炮制饮片调查研究》、省药学会2021年省临床用药研究基金(外科药学骨科镇痛专项基金)重点项目《温通膏联合艾瑞昔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参与了省科技厅、省中医药局若干课题。在核心期刊《中药材》杂志发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法测定伤骨健胶囊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和《砂仁和白豆蔻不同炮制程度对其出油率与成分差异分析》,在核心期刊《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了《HPLC法测定骨康口服液中淫羊藿苷的含量》,在核心期刊《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发表了《不同来源野菊花的质量研究》和《HPLC 法测定肉苁蓉水提液中松果菊苷的含量》,在《海峡药学》发表了《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与应用》,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已录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肉苁蓉防治慢性肾脏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等,共计20多篇。专著:《骨质疏松理论研究概论》,书号:ISBN978-7-5359-6971-2。广东科技出版社,20187月第一版 主编,排第二名。

学习经历

11991.09-1995.07 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专业 本科学士 全日制;

22005.09-2010.07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专业 本科硕士 统招;

32008.09-2011.07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推广专业 本科硕士统招。

学术兼职: 2020110日被聘为广州医药行业协会医院分会会长;2018111日被聘为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分会理事;201710月被聘为广州医药行业协会中药材分会专家;广东省GCP(药物临床试验)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省医疗器械临床实验检查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GPO(药品集中采购)药事专家库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专;广东省中医院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专家;广州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专家;深圳市卫康委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广东省科技厅基础与应用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





关闭窗口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工楼  
邮编:510006   技术支持: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中心